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-滚球平台

图片

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

中山大学教授符正平:大湾区城市间“求同”也要“存异”

  • 听全文
  • 2019-09-23 11:23:10
  • 来源: 广州日报
  • 分享到
  • -

对话

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,穗港澳合作不断深化,其中三地制度规则衔接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在新起点上推动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,对此有了更高要求。着眼于“湾区所向、港澳所需、广州所能”,广州要如何促进制度规则衔接取得新突破,推动穗港澳合作机制再优化?广州日报《理论周刊》就相关问题,专访了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符正平。

符正平简介

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。

广州日报:您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有何评价?对未来推进您有何建议?

符正平:自今年2月18日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(下文简称《规划纲要》)公布以后,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,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,举全省之力来实施。目前可以看到,成效是非常明显的。但需要意识到,《规划纲要》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。近期至2022年,远期展望到2035年。这需要我们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地落实,稳中求进。

虽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推进,但未来建设要落到实处及细节时,就需要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。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,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只是几个中心城市的事”。《规划纲要》提出建设“9+2”的世界城市群,就是要让各个城市各尽所能,共同努力。大湾区建设也不只是政府的事,实际上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是切身相关的。对此,可以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,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,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,从而更好地推动大湾区建设。

广州日报:对于大湾区11座城市而言,推进大湾区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更强调统筹协作?

符正平:从《规划纲要》的发展目标看,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。这对于大湾区的11座城市而言,总体目标是一致的。但在统筹协作上要考虑到两个方面,一是要素跨区域流动。二是体制机制创新。

这两者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,因为要素跨区域流动实际上是要素的互联互通。互联互通直观体现在硬件的交通基础设施,如机场群、港口群等。但要让要素跨区域流动,实现互联互通,还需要软件支持,即以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统筹协作。比如,在机场群、港口群等交通物流领域,需要创新协调机制,来明确分工与协作等问题。日本东京湾区的港口群就有一个不错的经验,它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规定各港口的定位与分工,为统筹协同打下基础。

此外,要素跨区域流动还涉及要素身份的转变。以就业为例,你可能是在A城市工作,却生活在B城市,但在要素流动的过程中,你实际上同属于“A、B”两座城市,这就会涉及两个城市在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差异性,如社保、居民福利、孩子教育等。这些也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,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。

广州日报:未来大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每座城市的独特优势?

符正平:大湾区作为一个城市群,自身就有合作竞争的关系,要发挥每座城市的独特优势,首先要做到改变观念,切忌“大而全”,要懂“取舍”。当前,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误区,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大做全,而且有“重竞争而轻合作”的倾向。

虽然,在城市群内,城市间的合理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,但如果竞争过度,产生不必要的内耗之余,还会导致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出现雷同,反而体现不出各个城市的区位优势。而且,发展所需的资源(包括创新资源、人才资源)实际上是有限的,若各区域都铆足劲去竞争同一件事(产业、功能),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。

因此,各个城市要站在大湾区整体高度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思考“大湾区需要‘我’做什么”“‘我’能为大湾区做什么”,这样慢慢地,形成一个以各自特性来进行分工协同的整体。

广州日报:您认为当前三地的人才政策和支持力度,同大湾区建设要求相比,还存在哪些差距?

符正平:人才是第一资源。就穗港澳三地来说,香港、澳门本身是自由港,它们的人才机制是高度自由流动且高度全球化的。但与新加坡、迪拜等先进地区相比,我们大湾区人才政策和支持力度,还需进一步优化。

首先是在观念上,要认识到人才政策不只是为了吸引人才,关键还要让“人才”有继续发展的平台与空间。简单地说,就是让人才来了有事情做。比如,《规划纲要》所指的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,就是用相应配套的创新产业、创新项目留住人才,让他们有用武之地。

二是人才认定要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。要避免“学历高就是人才”等误区,让人才引入、认定的标准由市场和用人单位来决定。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,才能为人才流动畅通渠道,实现需求和能力精准对接。

三是生活配套服务,要让人才“无障碍”地生活与工作。无论是住房、医疗还是子女教育,都要以人为本、解人所忧,以实际行动把“情暖人才家,老小同关爱”落实到位。

此外,吸引人才还要在外部环境上下功夫。宜居宜业的前提条件就是城市环境。没有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,又何以吸引人才的目光呢?在这一点上,广州在城市美化上取得不小成效,“干净整洁平安有序”成为广州名片,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。

广州日报:在加快穗港澳三地制度规则衔接方面,您觉得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什么?对于广州来说,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这一工作?

符正平:我们在三地制度规则衔接上,常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,就是更多强调区域“求同”。然而,从其他地方区域协作的经验来看,真正去寻找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是比较少见的,反而更多的是“存异”,即采取相互认可的态度,要多一些包容性。目前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太够。

制度规则衔接的范围是很广的,大到关税制度,小到食品安全标准,涉及方方面面,很难用一句话进行概括,这个工作是急不来的。欧盟搞了几十年,其实也有不少问题还没解决。欲速则不达。而且加强三地制度规则衔接,核心还是三地在生活习惯上相互信任的问题。比如食品安全上,各地标准是根据长期的生活习惯制定并形成。所以,大湾区城市之间要“求同”,但也要“存异”。

当然,有些地方需要“存异”,有些地方则需要灵活变通。这就需要我们从一些小的切入口上寻求可以合作的地方。只有通过合作、相互接触,我们才能找到大家的共同需求与差异,才可能找到“求同存异”合作共赢的方法。比如,推进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工程,就是珠三角城市在找准需求的同时,尝试与港澳标准相互对接。

对广州来说也是如此。积极寻找合作项目,如在教育方面与香港科技大学合办校区;在文化方面,广州具有语言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,也可以利用文化同源性,在旅游、就业等民生事项上寻找合作机会。比如,近期广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,为港澳学生提供优质工作岗位,支持、鼓励港澳青年来穗就业,促使港澳大学生乐业广州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-
关注 · 广州政府网